旬和4月中旬,这期间由于外界气候条件变化较大,花粉难以正常萌发,加之设施内传媒昆虫极度缺乏,致使甜瓜不能正常授粉受精而导致坐果困难,从而影响坐果稳定性与产量。为此,探讨使用坐果剂促进甜瓜坐果,为甜瓜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陕西甜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2年2—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示范试验站6 m 钢管大棚里进行。供试厚皮甜瓜品种为西农新早蜜1号;供试坐果剂氯吡脲和噻苯隆为当地市面购买。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人工授粉、噻苯隆、氯吡脲。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8.64 m2,每小区18株。0.1% 氯吡脲可溶液剂200倍,0.1%噻苯隆可溶性水剂700倍(温度22~28 ℃)分别喷施于甜瓜雌花子房,以人工授粉作为对照。4月12日开始陆续进行人工授粉,4月14日17:00(晴,空气温度22 ℃),使用噻苯隆、氯吡脲进行处理[2-4]。4月20日下午补喷坐果剂于开花较晚的甜瓜。甜瓜果实折光糖含量用手持式折光仪,型号为WATO-32%,成都泰华光学有限公司生产。
1.3 栽培管理
于2月15号在日光温室育苗。3 月11日(晴,下午14:00,气温27 ℃)定植。采用起垄覆膜爬地栽培方式,垄高25 cm,垄宽70 cm,行距1.2 m,株距40 cm,双蔓整枝,孙蔓结瓜,留第3、4 孙蔓结果,及时疏掉子蔓上幼瓜和第1、第2个孙蔓,每株留4个果;其他管理按常规进行。
1.4 记载项目
记载项目包括播种(育苗)期、定植期、开花坐果期、成熟采收期、单株结果数、果实大小、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坐果后,于 5月4日每区随机选15株,统计果实横径≥7 cm 与<7 cm果数,5月15日统计坐果数、果实大小、成熟果数。5月20日首次采收成熟瓜,将首次采收的小区产量(小区面积8.64 m2)作为早期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同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式折光仪测定。5月15日,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第1个成熟瓜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甜瓜纵剖面的横纵径,各取平均值,并得横纵径乘积;同时,在甜瓜果实未完全成熟时,统计各区成熟瓜的个数占该区总瓜数的百分比,数据用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分析甜瓜成熟率。5月29日进行第2 次采收,5月30日调查记载果实及籽粒性状。总产量为第1次、第2次采收的产量总和。
将调查记载所得数据采用新复极差法(LSR法)作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膨大的影响
果实膨大指标为果实横径≥7 cm果数除以总果数转换成百分比(表1)。对表1进行新复极差测验得知,不同坐果剂对果实膨大速率无显著性影响。所用坐果剂对甜瓜果实没有明显的膨大作用。
表1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膨大的影响
2.2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成熟率的影响
甜瓜成熟率为甜瓜果实未完全成熟时统计各区成熟瓜的个数占该区总瓜数的百分比;数据用反正弦平方根转换(表2)。对表2进行新复极差测验得知,不同坐果剂处理的甜瓜成熟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坐果剂并不能促进甜瓜的早熟。
表2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成熟率的影响
2.3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性状的影响
2.3.1 对果实大小的影响 果实大小用果实纵剖面横径与纵径的乘积表示(表3)。对表3进行新复极差测验得知,不同坐果剂处理的甜瓜果实发育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观测中也未发现畸形株、叶、蔓、果出现。
表3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发育的影响cm×cm
2.3.2 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对表4进行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性影响;处理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相差为2.1百分点,而处理间最大相差仅为 2.0百分点,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之间最大相差只有0.4百分点,故可直观看出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
表4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可溶性
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3.3 对果实及籽粒发育的影响 由表5得出,坐果剂对果实果肉颜色、口味、籽粒大小均无影响。籽粒饱满度依次是人工授粉>噻苯隆>氯吡脲;使用噻苯隆和氯吡脲的瓜籽粒为褐变色,而人工授粉的为正常白色。
表5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果实及籽粒的影响
[注] 首次采收时测定;籽粒大小是按该品种籽粒固有特性分大+++,中++,小+共3个档次。
2.4 不同坐果剂对甜瓜产量的影响